博客和采访|中国的亚洲研究

中国的印度及南亚研究

采访清华大学曹寅

余一鸣

环球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在中国与世界交流飞速增加的今天,中国研究的重要性在海外愈发得到认可和批判性评价。而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们也正努力研究世界,尤其是各大亚洲地区。在最近十年中,亚洲研究这一学科因此在中国得到蓬勃发展。

在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研究中心的这一系列访谈中,我们旨在让大家了解亚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通过与在中国大陆各个学术机构对亚洲研究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进行对话,我们剖析亚洲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在本期访谈中,我们采访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曹寅。曹寅是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及唐仲英青年学者。他专长于印度和南亚研究,研究兴趣包括现代南亚,全球史和中印交流。他的著作有《战时印度华人旅居者:1941-45》(牛津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Chinese Sojourners in Wartime Raj, 1941-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和《从警察到革命者:1885-1945全球城市上海的锡克侨民》(荷兰莱顿伯睿出版社,2018)(From Policemen to Revolutionaries: A Sikh Diaspora in Global Shanghai, 1885-1945(Leiden: Brill, 2018))。他的著作还曾在《现代亚洲研究》(Modern Asian Studies),《南亚研究杂志》(South Asia: 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和《世界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上发表。目前他正在致力于一个全新的研究项目,关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属印度在印度洋区域内想象的基础设施。

01.

作为一名从事印度以及南亚研究的学者,想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下该领域在国内发展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南亚研究可能有两个源头:一是对南亚宗教经典的翻译所促进的对南亚语言文字的学习。这种语言学习和翻译在二十世纪又受到了欧洲“东方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的影响,促使一部分学者以研究南亚古典语言和文本为对象。第二个源头可能出现在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地缘政治需要促使一部分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学者开始关注现当代南亚的政治与经济动态。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国际政治与经济领域对南亚的研究显得更为突出。

02.

据您所知在国内各高校学生对于印度和南亚研究的兴趣如何?各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是怎样的现状?他们对于该领域学生的支持又大致是如何的呢?

印度和南亚研究在中国属于比较冷门的区域研究范畴。学生由于语言障碍、研究目的地不发达、就业去向不明等原因兴趣不是太高。各高校的教学主要仍是语言教学为主,偏向于文本阅读、翻译和语言训练。由于大多数设有南亚语言专业的高校属于地方外国语院校,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有限,因此学生相应得到的支持也偏少。

源自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3.

您认为就教学这一方面而言,国内高校在印度以及南亚研究领域与就您所知国外高校相比如何?国内高校在这领域的教学未来应该如何发展,还有那些地方需要加强?

南亚研究的教学改革可能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计划需要更多强调语言训练之外的专业知识教授,南亚语言训练则应当以支持学生的专业知识为目的。第二,以研究为导向的培养计划则应当给予学生人文社科领域严格的学术训练。总之,国内南亚研究教学应当淡化其语言培训功能(语言训练是否应当由独立于研究机构的语言培训中心承担?),系统性的建设人文社科相关课程的有效组合,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问题意识。

04.

在印度和南亚研究方面,国内目前在您专长的历史领域中新兴或者说受到较多关注的方向有哪些?您认为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如何?

我个人认为,目前国内南亚研究作为区域国别研究的一个领域仍然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一方面是以古典语言文字研究和文本分析为主导的印度学;另一方面则是围绕着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政策性研究。国内对于伊斯兰时期和英国殖民时期的南亚历史的研究颇为有限。另一方面,在问题意识上更有待加强。

源自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5.

在南亚研究领域国内国外学者交流互动情况如何?

交流并不是太多。国际知名大学出版社的南亚研究丛书极少被翻译为中文,而中国学者的南亚研究著作被翻译为外文出版的亦不是太多。国内与国际知名南亚研究机构的互动也不是太频繁。

06.

清华大学在推动南亚研究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清华大学的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几位博士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从事南亚研究。他们对南亚现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议题都有关注。我本人也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开设了两门与南亚研究相关的课程,分别是《印度史纲要》和《英属印度与现代世界的形成》。我本人以及所指导的研究生更多的是在关注近现代时期南亚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互动,以及殖民主义对南亚政治、环境、文化生态的影响。通过组织研究生读书会、青年学者工作坊、南亚研究讲座系列等活动,清华大学的南亚研究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对话并自具特色的方向。

07.

您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印度史课程,在学生中反响如何?在您看来,选择印度史课程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对于这一领域了解多少,他们大多是出于怎样的原因选择这门课程?

印度史课程开设的前几年选课学生较少,学生大多没有背景知识和语言能力,因此反映该课程的一些内容比较难以掌握。选课的中国学生主要是通过在媒体和网络上的见闻了解到印度,并因此选择该课程试图进一步了解印度历史文化。在每学期的选课学生中,留学生比例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绝大多数留学生是马来西亚人,他们选择该课的原因是由于或多或少在马来西亚接触过印度人,因此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国家的印度族群。

08.

清华对于印度和南亚研究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学生是否有提供额外的支持,比如语言训练、学术资源或者出国交流等?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招收博士研究生,并为他们提供全额奖学金。该机构的博士研究生可以获得资助在南亚地区进行为期两年的田野考察,并在欧美高校的南亚研究机构进行一年的访学。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则可以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前往欧美或南亚地区进行一年时间的访学。由于没有外国语学院和相应外教,因此清华大学在南亚研究的语言训练方面仍有待重视。

源自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09.

在您过去参加的研讨活动中您多次提到要把印度研究放到全球研究的角度中进行联系和比较,那么对于这样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您以及南亚研究领域的学者与清华校内和校外其他研究方向和学科的学者合作交流情况如何?您是如何与国外学者合作、为清华学生组织国外学者讲座并且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的呢?

我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些朋友相继成立了“流动中的亚非研究”和“季风实验室”两个研究小组,致力于将南亚研究与非洲研究、东南亚研究、中国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跨区域比较和联系的视角来扩展南亚研究的边界。我同时还在清华组织了三个有关全球南亚研究的讲座系列(全球在地化亚洲研究讲座系列2019年,全球史研究的新边疆讲座系列2020年,流动中的亚非研究讲座系列2021年)。在这些活动中,我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超过一百名人文及社会科学背景的学者进行线下和线上讲座。通过这些学术活动,我试图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搭建一个可以对话的平台,以促进中国的南亚研究与东南亚研究、中国研究、和非洲研究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此外,我还和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研究中心密切合作,对中国研究生在与中印研究的方法和概念有关的问题上进行培训。

Visitor Counter

Total: 5685
Today: 4

#Center for Global Asia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邮箱:shanghai.cga@nyu.edu

电话:+86 (21) 20595043

微信公众号:NYUShanghaiCGA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杨思西路567号

W822室

NYU Shanghai Logo-white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请在此订阅CGA博客和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