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早期佛教礼仪建筑中的炼丹式变化

讲者: 梅晨曦
地点: Zoom线上讲座
日期 & 时间:
2022-3-4 | 21:00-22:30 (Shanghai)
2022-3-4 | 8:00-9:30 (New York)
2022-3-4 | 17:00-18:30 (Abu Dhabi)
2022-3-4 | 7:00-8:30 (Nashville)

尽管庙、塔、寺都存在于中国早期佛教建筑中,最早的佛陀礼仪空间实为“华盖”。华盖与曾广泛流行于亚洲佛教地区的“穹隆顶”都以花朵形状为图像的核心。一般认为这种花朵形状来源于佛教文化圈的西部。然而汉地语境中,华盖的产生却早于其他受佛教影响的因素。但是,华盖若非佛教影响之产物,那么为何中华文明的世界观会吸收这一天象几何图形呢?

本研究将对亚洲地区公元前后带有伞状结构的图像元素进行探讨,阐明华盖的意义不仅在于装饰,更在于提供合宜的空间环境,以完成自然物质通过炼丹术的转换——就是从矿石到人体的转换。本研究对宗派意识形态展开实证观察,认为丝绸与香料自西亚向中国之流传过程推进了不同文化宇宙观的传播和融合,最终带来风格不同而功能相似的宗教建筑。

梅晨曦,范德堡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及亚洲研究副教授,研究专注中古中国礼仪建筑与神圣图景。梅晨曦教授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与中东学系(中国方向)获得跨学科硕士学位(1996年)和博士学位(2000年)。除专著《权力之神圣本质:圣地晋祠的礼仪建筑》(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07年),她还有多篇论文发表于艺术史及跨学科杂志,包括 The Art Bulletin, Archives of Asian Art, Tang Studies, 和Artibus Asiae。如今她正在写作新书稿,关注中古中国礼仪建筑中的再生式设计策略。此外,她还与全球各地学者(包括上海纽约大学)合作组织了ATTCAT (中国古代建筑术语注释与翻译)项目,通过ArchitecturaSinica.org网站发布。这是第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术语的开放检索数据库。她在范德堡大学开设有亚洲艺术史和建筑史相关的多门课程。

本次讲座主持为 Lala Zu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rt History at NYU Shanghai.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电子邮箱

指南

致来访者:
• 须预约报名
• 须在学校入口处出示身份证
• 学校不提供停车服务
• 请从世纪大道1555号的南门入口处进入学校 
• Taxi card 
• 地铁:乘坐2/4/6/9号线,到世纪大道站下车,从6号出口出站 
• 公交:乘坐169/987路公车,到世纪大道浦电路站下车

#Center for Global Asia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邮箱:shanghai.cga@nyu.edu

电话:+86 (21) 20595043

微信公众号:NYUShanghaiCGA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杨思西路567号

W822室

NYU Shanghai Logo-white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